找到相关内容309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竹窗随笔——对境

    所以任你烈火怎样焚烧,空的体性永远安然无损,用不着去灭火,火势必自灭。在这五种中,第一种如凡夫,中间三种如修行佛法由浅至深的工夫渐次;最后一种才是诸佛大圣人所证的精神境界。...

    莲池大师著

    |修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0700173511.html
  • 一念莲华要旨──全民念佛持咒为台湾祈福法会开示

    ,不论显宗、密宗,当知我们念佛,不仅是念有相的光蕴身的阿弥陀佛,更要念自性弥陀,亦即是华藏祖师所开示的:念佛要发菩提心而念。何谓发菩提心念佛?就是口中念阿弥陀佛名号,心中要忆持阿弥陀佛的体性,也就是法界的体性,是为《华严经》所说的: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,实相现前如如不动”,我们要思惟这个“如如不动”的实相。这个实相,是一切诸佛和所有众生的清净妙明心融合在一起,就像法界的光明,那样的普照,那样的遍满,...

    智敏·慧华金刚上师开示

    |念佛|临终|持咒|智敏·慧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0605048922.html
  • 智慧的内容—《中论》四句偈

    循环”,其实一点儿也不错。   我们既然了解一切都是靠因和缘而生的,所以一切都没有自己的体性,都是靠因缘而成为这个样子,或者靠因缘而成为那个样子。例如塑胶原料由于模子的大小不同,而成为家庭用具,或成为工业用品,或是成为建筑材料。“缘”的不同,就好比工厂里的设备、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同,所以作为产品的“果”就不一样了。   可见每一样东西都是随因缘而成立的,没有自己的体性。成立以后又受周边的影响,使它...

    心定和尚开示

    |智慧|心定和尚|止观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1/06592018829.html
  • 六度

    定。谓思维真理,定止散乱,心一境性,调伏眼耳等诸根,会趣寂静妙境。有四禅、八定及一切三昧等。6、慧度(般若波罗蜜):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。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,能对治愚痴()昧无知(无明)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3343210.html
  • 如何理解“三身成就”?密宗与显宗在修证上有何区别?

    如何理解“三身成就”?密宗与显宗在修证上有何区别?  三身成就,就是法身、报身、化身同时成就,它是成佛的必须条件。  “法身”,指心的本质。   “化身”,指“五蕴”聚会的色相。  “报身”,指法化两身会一的色心结合体。  “三身一体”则为”法界体性身”,是本体生命。  显宗的修法能够彻证空性,见到本元心性,成就佛的法身之因。证佛法、化二身,脱离轮回。但因报身未成就,业力景象并未完全消失,依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3544200.html
  • 人的成长须从思维能力的成长始

    现象,而是人的行为。人为甚么会有不同反应、不同选择?除了他的个体性、他的深层自我之外,还有质素与程度,决不能量化。现代人由于受理性思维、科学思维、归纳思维的影响,总是要设置一些类型来分类对象,其实是自我局限;作为一些观测的方便是可以,但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便很危险。  人是一个个体,但人也是一个主体,人的个体性导致人心封闭与自我防卫,因此必追求安全;人的思维若顺此而趋,便变成自我防卫的工具,今天西方...

    霍韬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3248994.html
  • 佛法的大义是什么?

    贯彻佛法走向人间的同时,要全面衡量这二谛的深刻意义而行于中道。认为佛法与世法是两回事,是执着于二者在缘起上的差异性,这不仅迷失二者在体性上一致平等一味的真谛,同时也迷失了佛法必然要化导世间、净化生活的...圆满普贤愿行?由此可见,虽然佛法与世法在缘起上有异,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其判为两途,因为二者在体性上是圆融无碍的,生活与修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。相反,如果由于佛法与世法在体性上一味不二,便由此认为佛法就是世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1052130.html
  • 佛法与现实生活

    的。在贯彻佛法走向人间的同时,要全面衡量这二谛的深刻意义而行于中道。认为佛法与世法是两回事,是执着于二者在缘起上的差异性,这不仅迷失二者在体性上一致平等一味的真谛,同时也迷失了佛法必然要化导世间、净化...凭什么去圆满普贤愿行?由此可见,虽然佛法与世法在缘起上有异,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其判为两途,因为二者在体性上是圆融无碍的,生活与修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。相反,如果由于佛法与世法在体性上一味不二,便由此认为佛法...

    邓俊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43654500.html
  • 法界释义

    lsquo;法界’也,《经》谈‘法界’有虚空十喻,意就三方面说︰(1)佛以法界为体性,法界即涅槃界,是即以涅槃为体性,乃明佛之所以为佛也。小乘亦具此义(即以涅槃为体性),或谓以菩提为体性也(分别论者)。(2)法界遍于有情心相续中,为有情所同具,即所谓一切有情皆有佛性(如来藏),意明佛与有情皆据法界,即所依等同也。(3)法界由共相(二空)所显(平等相为共相),法界本身非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5366701.html
  • 问:什么是七众?

    七众者,谓出家五众,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那;在家二众,优婆塞、优婆夷也。 [一、比丘],梵语比丘,华言乞土。谓上乞法以资慧命,下乞食以资以色身也。亦名苾刍,盖苾刍,雪山香草名,草有五义,以喻比丘五德。(五义五德者,一体性柔软义,喻比丘折伏身语粗犷之德;二引蔓旁布义,喻比丘度人不绝之德;三馨香远闻义,喻比丘戒香芬馥之德;四能疗疼痛义,喻比丘能断烦恼之德;五不背日光义,喻比丘常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7553180014.html